查看原文
其他

警惕自制家庭美食

辉哥奇谭 辉哥奇谭 2020-03-06

最近我心中有个想法愈发强烈,即「要警惕自制家庭美食」。我知道这个观点会引起不小的争议,但还是希望与诸位分享。

先来讲个故事,我在百度期间有一次需要安排Qi参加一个开发者社区专家的聚会。专家人数不多,主要有十多位,我计划安排一次午餐会,但是Qi的助理面露难色,说Qi从来不参加聚餐。后来我才知道,Qi的每餐都极为简单,午餐经常是在办公室吃一份简单的三明治,晚餐更是简单,我听说过的「菜谱」包含菜椒、牛油果等,基本都没有任何复杂加工,以生吃为主。

这件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,我猜测Qi吃饭的原则是简单、健康和省时。因为众所周知,Qi的睡眠时间很少,而精力又极其旺盛,所以窃以为这样的简单饮食习惯是足够健康和高效的

台湾作家舒国志在《穷中谈吃》中有一篇文章《咏米饭》,提到一个观念「吾人几百年来吃成如此衰弱,也是因为米饭…米饭与穷国,自然互成因果。」他在文中解释说:「热炒,也是为了香气四溢,助长下饭…嗜热菜成瘾,便从此再也离不开饭桌,再也离不开家园。」

作为对比,他特意提到英国人,说英国人发明了三明治及野餐,并且是远足的实践者。「他们吃的最是简陋不讲究…英国人的吃法,使他们更易于独立,易于离乡远行,易于坚忍寂寞荒凉。」

对于舒国志的观点,想起我在剑桥出差期间吃过的黑暗料理,竟然无法反驳,只能称是。其实类似的说法高晓松在晓松奇谭中也提到过,例子是盛产美食和美女的南欧四国普遍经济落后,民众不思进取。

我有个同事,每逢去国外出差,总是说自己是中国胃,没法适应国外的饮食。午餐、晚餐倒还好解决,可以开车去华人社区吃中餐,但是早餐最为煎熬,因为硅谷地区很多中档宾馆其实是Motel(汽车旅馆),早上最多提供冰牛奶、三明治、果酱、面包、黄油。如果一个人的胃无法适应冰牛奶和凉水,他很难远行,更别提喜欢去全世界冒险和远足。如果绝大部分年轻人从小都养成「中国胃」,离不开母亲的饭桌,这倒是一个值得警惕的问题。

此外,从经济学角度,在家中做美食也是反潮流的。今天早晨看完《理性乐观派 —— 一部人类经济进步史》一书,明白一个道理:一切的进步始于交易(交换),交易促进了分工和专业化,促进了效率的提升,这最终强化了人类解决问、应对危机的能力。对于食物,也是这个道理。社会的进步催生了更多专业的厨师、餐厅和食品加工厂,专门负责做各类食品。其他人花时间做好自己的本职专业,需要食物时找专业人士和专业公司购买即可。人人在家做美食,既不现实,也不长久,更不经济,是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。所以,假设一个教人自制美食的企业和做外卖平台的企业同时上市,我肯定会买后者的股票,而不是前者。因为后者显然能做大,而前者相对于后者,最多只能成为「小而美」的公司。

总结一下,最近我愈发想清楚一件事:不要总是试图在家里做饕餮盛宴,更不要把太多时间花在在家里做美食,除非你真的对制作美食有强烈的兴趣。因为自给自足满足自己的胃口并不符合经济学规律,是时间和资源的巨大浪费;而家中食品过于强调美味,会让孩子对家产生依恋感,这对孩子探索未知世界是极为不利的。就我而言,可以在家做饭,但一定要符合「简单(制作和构成)」和「健康」两个原则,并且健康必须依据现代营养学的观点,而不是模棱两可的观点。我见过的所有家庭美食基本上都是「地方口味」,或以面食为主、或以米饭为主、烹调方法也趋于单一,这样的食谱很难符合现代营养学观点。家里老一辈喜欢这样的食谱并非因为它健康,营养全面,只是他们多年习惯使然。

所以,对于所谓的自制家庭美食,因其过于复杂、难言健康、实际成本超高(考虑到时间投入),这种昂贵的爱好,除了最近这个特殊时期,还是留给退休之后无所事事时再说吧。

所谓以终为始,即从对未来的判断出发,做今日之决定。在家庭美食这件事上,我也是通过想清楚孩子10年、20年之后需要什么样的结果,然后做出今日之判断。最后,预告一下明天知识星球的语音,「十年之后,你需要达到怎样的高度?如何达到?」让我们明天一起认真聊聊对自己十年之后人生的展望。想清楚这个话题,从现在就行动起来,你的人生会大不同。

与辉哥一起

改变人生

点击阅读原文加入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